第1、摔碗

她10岁生日那天,她爹再也没有从井下上来。迫于生活的压力,娘带着她又嫁人了。?
她第一次看到他,惊住——他怎么这么老这么丑?和她亲爹比,他好像老了不止10岁,眼睛小得只有一条缝,满脸的褶子,有50岁了吧?她看到他就烦。?
这个男人娶了她娘后,也去矿上干活了,发了工资,一分不少地全交给她娘,下了班,买花生买糖葫芦给她,期望她叫他一声爹。?
她偏不。?
娘让她叫爹,她执拗地说,凭什么?我爹已经死了。他站在一边,尴尬地笑着说,那就叫叔吧。?
叔她也不肯叫,嫌他邋遢,而且吃饭没吃相,呼哧呼哧的。?
14岁,她到镇上读初中了。每个周末,他跑来接她,一路上他问长问短,她答得少,因为觉得没必要和他说。同学问她,接你的男人是谁?她答,一个远房亲戚。?
但他每次来看她,都会带好多好吃的给她,他说,你娘让我带给你的。后来有一次她发现,娘并没有带东西给她,是娘说漏了嘴,娘说,家里用钱紧,这个月就不带什么给你了。?
但是她还是收到了他送来的饼干和奶粉,他说,你娘说了,你正长身体呢,要多吃点儿有营养的东西。?
虽然来自农村,可她觉得,自己并不比那些城里的孩子吃得差。她知道,是这个男人关心着她。那时,她小小的心里,有了些许的温暖,但那一声爹,她是叫不出口的。?
她考上了高中,他说,不如,我们搬到城里去吧。?
娘反对,说搬到城里做什么?怎么生活啊??
他说,为了孩子啊,孩子要到外面租房子住,我们怎能放心得下!再说,城里的钱要比这里好挣些,矿上马上不行了,我得多给你们娘儿俩挣点儿钱,孩子还要上大学呢。
那时她17岁,拧着衣角想哭。上高中的费用很高,他凑不够学费,去卖了血。抽屉里,有他卖血的单子,她是偶尔看到的,那上面写着他的名字——刘大苍。很恶俗的名字,看得她想掉眼泪,她说,叔,谢谢你。
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搓着手,一家人,说什么谢不谢的。他不善言谈,却总是和她找话说。有一天她听到他和娘说,这孩子多可怜,10岁没了爹,如果我再不对她好点儿,心里说不过去啊,明天是孩子的生日,你问问她喜欢什么,咱俩送她。?
那是第一次有人给她过生日,是他亲手擀的面条,还有他送给她的一匹小马,布的,花10块钱从集镇上买来的,因为她属马。她吃着面条,觉得心头哽咽。?
为了她,他们全家搬到了城里。?
他在街上做了修鞋匠,娘摆了水果摊儿。她天天要路过娘的水果摊儿和他的修鞋摊儿,他永远在那里忙碌着,有时看到她,他总是说,你等等。
他的鞋摊儿旁边,有一个面包店,还有一个卖烤红薯的。有时,他会给她买一块面包;有时,会买一块烤红薯,然后笑呵呵地继续修鞋。?
他一笑,眼睛就更小了,她呆呆地站在风中,举着那块烤面包。她知道,他虽然挨着面包房,可她肯定,他一次也没有舍得吃过烤面包。
那时,她有了和他相依为命的感觉。?
不幸的事是在她高二的时候再次发生的。?
她的娘,突然倒在水果摊儿上,再也没有醒来。她想,她是个苦命的孩子,没了爹,又没了娘,从此,她靠谁??
他说,孩子,不要哭,有叔呢。?
是啊,她还有个叔!她的丑叔!可是她和这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男人将会如何??
他什么也没有说,还是早出晚归,给她做饭,嘱咐她多吃饭。她学习忙,她的衣服全是他洗干净后叠好的。?
一年后,她考上了重点大学。他拿着那张录取通知书哭了,他说,叔准备喝点儿酒庆祝庆祝。?
那时,她想叫他一声爹,但她还是说了一句,叔,我去给你炒两个菜。
她上大学,要很多的学费。他回了趟老家,把家里的老房子卖掉了,他说,以前总想老了还乡,现在不想了,卖了以后供你上学,只要你上出学来,叔就放心了。?
她是带着他卖房子的钱去上大学的。?
他每月寄来生活费,她知道,那是他一块钱一块钱攒起来的。那些钱,经历了多少风吹日晒啊,他的头发已经白了,脸更黑了。?
后来,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托福,去美国之前,她回家与他告别。
那是她见到他第一次流眼泪,他说,孩子,外国要是不好就回来,不要担心叔,我会过得很好。?
她也哭了,说,叔,我担心你一个人……他就哽咽着说,没事,叔是铁打的人,你放心。?
她走时,他去送她,她说,叔,回吧,您多珍重。他挥着手,风吹起了白发,临走,递给她一个纸包,红色的纸里包着什么东西呢??
在火车上打开纸包,她呆住了,是一万块钱。有100块的,有10块的,有一块两块五块的,很烂的一堆破钱,她抱着那堆钱,哭了。?
几年后,她飞了回来,是为他处理后事的。?
他突发脑溢血,死在了修鞋摊儿上。?
她为他定做了最好的棺木,比娘的还要好。按照当地的风俗披麻戴孝,并且在坟前摔了一个碗,那都是女儿应该做的事。?
好多人说,看人家,从美国留学回来还能对一个继父这样。可她知道,她欠他的,还远远无法补偿,她总想让他过上好日子,以偿还这半生恩情,可她现在明白,他早就是她的亲人了,而且在他心中,她就是他最亲最亲的女儿。?
摔碗的时候要喊亲人,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喊叔,她喊了那么多年叔,可她用尽力气哭着喊——爹,闺女为你送碗来了!?
那一声爹,让她泣不成声!?
第2、成长的路上,他牵着我的手
漫步在海边,聆听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越来越大,蓦然回首,望见身后那两串一大一小的脚印,有点歪歪扭扭。这些脚印记载着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有的如星光般闪烁,有的如梦里花般低泣,一路走来,都有他,一直牵着我的手。
小时候,我总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。
一次爸爸带我去公园玩,路边有一家做陶艺的商店,里面有许多人都在自制陶器,望着摆在架子上的五彩陶艺品,旁边还有人摆弄着陶泥巴。我嚷着也要去做一个,爸爸笑着说:“好呀,但这个有点难,我不会,你自己做行吗?”
因着急切想触摸感受陶泥巴的新鲜,我信心十足地回答:“好,我一定能行!”
我开始有模有样地学着其他人的动作,因为年龄太小,力量总不够,脚上使尽全力踩下去,可手上又感觉不受控制一般,完全是乱了手脚,一个快要转好的球形陶泥却被我折腾成了一堆烂泥巴。
我用乞求的目光投向爸爸,希望他能给予我帮助,他似乎也看出了我的窘境,用坚信的目光看着我说:“不是早告诉你了吗?我也不会,可你刚刚还说你一定能做好的呢?加油呀,我相信你!”
听了这样的话,我真是无可奈何,但又没办法,谁让这个要求是我自己提出的呢?于是,我慢慢地,一步步地做,整整一个下午我就坐在那把椅子上,专注于那堆陶泥,他也那样专注地望着我。
虽然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很精致,但那种喜悦却是无法取代的。
爸爸脸上绽开笑容,就好像是他完成的一般。
进入高中后,我还是那样无拘无束,以致于开学的第一天就被英语老师批评,说我不懂规矩。
一天一次的考试也令我喘不过气来,紧张导致的未看清题目要求,笔误等接二连三地不断在一张张写有我名字的试卷上留影,那刺眼的红笔留下的分数也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。
望着试卷,我总在问自己,这是真实的我所应该考的水平吗?回想着昔日小学、初中那一幕幕,一张张荣誉证书,那充满自信的自己一下子不复存在了,情绪很低落。
这样的心情一直延续到了高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。以前一向成绩很好的我竟找不到学习的节奏,成绩一天天下滑,自信心也一天天丢失。在这样的困境里我不知道该怎样调整。
我把期末考试的成绩单拿给爸爸,告诉他自己已经丧失了信心,不想回学校了。他沉默了,眼里有失望和不解。第二天早上,他和我进行了一次谈话:“孩子,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。
可是,我想说,当初如果我再坚强一点去面对,也许我的人生之路会更好。我不想你走我当年的弯路,只希望你能记住,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,你必须战胜它,相信你也一定能够战胜它,爸爸永远支持你!”听了爸爸的话,我觉得心中充满了力量,感到爸爸那双强有力的大手正牵着我,给予我力量。
现在我不再像以前遇到困难就退缩了,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,对每件事我都会想方设法去努力做好。我觉得在我成长的路上,有他,我亲爱的爸爸,一直都在牵着我的手前进。
第3、母亲的年轮
那是妈妈65岁生日。
我从单位赶回老家时,已是下午。妈妈看见我,满面的皱纹里瞬间盛开了一朵又一朵菊花。一会儿,妈妈便端来了一碗荷包蛋,逼着我吃下去,这是老家待客的最高礼节。我就真的像客人一样坐在家里的藤椅上,慢慢地吃着,看着二老蹒跚着穿梭在厨房和堂屋之间。我蓦然发现,曾经挺拔的父亲,腰身已佝偻得像只龙虾;而本来就矮小的母亲,已萎缩成一根拐杖的高度。
大约一个小时后,饭莱端上了桌。我拿出爸爸最爱喝的“开口笑”,你来我往地喝了起来。不一会儿,一瓶酒就见了底。爸爸有了几分醉意:“江儿,***过生日,你回来了,你不知道我们有多高兴!”这时我才注意到坐在身边的妈妈,我们喝酒的时候,她就那样亲切地看着我们。
“你不知道啊,江儿,前几年***过生日,都是一个人站在村口,望呀望呀,总想着能有一个孩子哪天能回来看看。可是……唉,我们也知道,单位里的事重要啊……”爸在一边断断续续地说着。
听着听着,我的泪不知怎地流了下来,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今晚给妈妈洗脚。
小时候我洗脚,都是在妈妈温暖的手里完成的。记得在我招工进厂的前一天晚上,妈妈特意为我洗了一次脚。她边洗着我的脚边对我说:“儿啊,以后你的脚就要你自己洗了。到厂里要听领导的话,别耍牛脾气……”我忍着泪水应了一声“嗯”。第二天,我离开了家,离开了我的母亲。
一晃十多年过去了,虽说我也常常回家,但总没有想起要为母亲洗脚。然而今晚,这个念头太强烈了,以至于我想也没想就要脱去妈妈的袜子,她有些吃惊,可我终于还是把妈妈的袜子脱了。我惊呆了,妈妈的脚的确吓人,脚板到处都是厚厚硬硬的老皮,裂开了一道道的大口子,那里血液似乎已经不流通了,那些大嘴都向外翻着,泛着白,一点儿血都没有……
我试探着去抚摩那些大口子,妈妈却一点儿反应都没有,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痛了。妈妈的脚底有一道长长的划痕,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。有一个晚上,我突然发病,妈妈背着我就往镇医院跑,哥哥在后面跟着。哥哥后来跟不上了,妈妈只好停下来等他。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儿,低头一看,原来是被玻璃碴扎破了脚,血流了一地。妈妈这才知道掉了鞋子,哥哥跑回去好远才找到。不知道妈妈脚底的这道划痕是不是因为那个夜晚……
树有年轮,是那树根的一道道圈;人也有年轮,是那额头的一道道纹。可对妈妈来说,脚,就是她的年轮啊!

第4、母为母亲暖脚

母亲生日那天,我带女儿回老家住了一晚。女儿是我母亲带大的,她还恋着奶奶,晚上就跟奶奶睡。
夜里,我听到女儿和母亲在房里不断地说话。她们一个9岁,一个70岁,相差60多岁,怎么会有那么多话说呢?我一时兴起,就不声不响地站在门外,偷听她们祖孙俩都说些什么。
她们闲扯了一会儿,女儿问:“奶奶,昨天郑伯伯的妈妈过生日,爸爸给了她200元;今天你生日,爸爸为什么只给100元呢?”母亲说:“乱讲,你爸爸不是那种人,一定是你看错了,新出的那种20元跟100元很像的。”女儿说:“真的,妈妈本来连100元都不想给,还跟爸爸吵了几句嘴。”
沉默了一会儿,母亲问:“是哪个郑伯伯?”
女儿说:“就是经常叫爸爸去喝酒的郑局长呀!奶奶你见过他的。”母亲说:“哦,是郑局长的、妈妈生日,你爸爸当然要多给些钱了,不奇怪。”女儿问:“为什么郑局长的妈妈生日就要多给钱呢,奶奶,难道你还不如郑局长的妈妈重要吗?”母亲说:“单位里面的事复杂着呢,就是郑局长帮了你爸爸的忙,你也不知道。别说了,快睡吧。”
静了一会后,房里又有声音了。依然是女儿问:“奶奶,爸爸小时候也跟你睡觉吗?”母亲说:“对,你爸爸一直跟我睡到18岁呢。你爸爸小时候可没有你懂事,他老是把一双凉脚往我怀里踹,要我帮他暖脚,不帮他暖脚就生气。”
女儿说:“奶奶你别帮爸爸暖脚,让他闹。”母亲说:“傻丫头,哪有妈妈不疼儿子的?”女儿说:“可是爸爸不疼你。给人家的妈妈200元,只给你100元。”母亲长叹说:“我已经很知足了。你看村头的二奶奶,养大五个儿子,老了却没人理,临死,儿子都不在身边,被老鼠咬掉鼻子和一只耳朵。”
不知道为什么,我的眼泪突然流到脸上。我发誓,以后再也不把别人的母亲看得重过自己的母亲, 因为不管别人当多大的官,他的母亲也没有帮我暖过脚。
第5、爱在鞋底上朴素穿行
这年秋天,田里的莜麦刚收过半,地里的活就全扔给了父亲。母亲白天在场院里切谷穗,晚上便腾出手来干些针线活。她从后炕的炕席下找出鞋样的时候,是个傍晚,父亲正好推门进来。
父亲刚刚卸完一车莜麦,身上到处是莜麦芒子。他一边用笤帚打扫身上,一边笑着对母亲说:“又给孩子们做鞋啊。”
母亲没说话,低头整理着鞋样。
“给孩子们做厚实些,省得一到冬天就把脚给冻了。”
母亲认真地翻整着一摞鞋样,没有搭理父亲。
父亲说:“给你也做上一双吧,穿了这么些年了,你的那双准也不暖和了。”
母亲还是没说话,只是一顺手,摘下了扎在父亲衣领和袖口上的几粒莜麦芒子。
母亲做鞋,父亲爱给她打下手。母亲粘鞋底的时候,父亲就坐在母亲的一边,帮着她从针线笸箩里挑拣合适的烂布头,然后一块又一块地递给母亲。
父亲一边拣布头,一边和母亲唠嗑,内容全是关于家庭、农事、土地、墒情和阳光的。父亲絮絮叨叨不停地说,母亲只是静静听,有时也有一搭无一搭地应和着。直到夜很深了,母亲粘好鞋底,父亲才住了话。
母亲打过一个呵欠,说睡吧,父亲便跳下炕到院里去插门。回来后,父亲说:“把鞋底压在我的褥子底下吧。”
母亲说:“没事。”
父亲说:“你的腰一受潮就闹毛病,还不注意点。”
母亲说:“没事。”顺手就把一双鞋底子压在自己的褥子底下。
第二天起来,母亲叠炕,意外地发现昨天明明压在自己褥子下边的那双鞋底子,竟跑到了父亲的褥子下边。母亲就看了一眼父亲,父亲正专注地坐在灶火堂前烧火熬饭,一片火光正红红地映在他的额头上。被火热的炕烫过,被父母的体温暖过,鞋底逐渐干透了。父亲在炕沿上“哐哐”地摔上几下,便交给母亲,说行了。
接下来便是纳鞋底。这时父亲就从房梁间取出个纸包来,掸去上面的灰尘,展开来,是几本陈年的旧书,有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三侠五义》、《敌后武工队》等。父亲随意地拿出其中的一本来,便趴在煤油灯底下看起来,偶尔也给母亲讲上几句,但更多的时候,屋子里静悄悄的,只有麻线穿过鞋底子的“哧啦哧啦”的声音。
父亲看着看着,突然想起了什么,爬起来四处找找,后炕,被窝垛上,父亲是在找衣服。找到后,父亲过去把衣服搭在母亲身上,母亲说,我不冷。父亲说,夜深了,别着凉了。然后,父母无话,父亲就接着看他的书。
母亲鞋底子纳到什么时候,父亲就一直看到什么时候,直到母亲把针往鞋底子上一别,说睡吧,父亲才在书边掖上一角,匆匆地跳下炕去插门。
纳鞋底子是个力气活,有时候母亲实在有一针拔不过来,父亲就爬起来帮忙,母亲便在一旁静静地等着。拔过针的父亲有时兴起,也想纳上几针,母亲一把抢过来,说,还是看你的书吧。父亲朝着母亲“嘿嘿”地笑过,便趴在炕上继续看他的书。
屋子里,只有“哧啦哧啦”的麻线声。
父亲嗓门好,在大队的剧团里唱过二人台、山西梆子。父亲不愿看书的时候,就躺在炕上轻轻地哼些《走西口》或《挂红灯》的唱词。父亲的声音有时婉转,有时悲凉,极低沉地在屋子里回荡着。母亲依旧纳着她的鞋底子,只是偶尔抬起头来,若有所思地看上一阵子父亲。
母亲在想戏台子上一招一式的父亲……
这年秋天,母亲就做了3双鞋,一双是我的,一双是姐姐的,另外一双大的,是母亲做给父亲的。

第6、孩子,请闭眼

从抱着儿子看电视的时候起,一遇到认为不宜孩子看的镜头,我就大叫一声:孩子,闭眼!
他就乖乖地闭了眼,黑黑密密的睫毛像蚌壳一般合拢。等到我如释重负地说,好啦,过去啦!他才叭哒一声把睫毛打开。
为了这一份责任和信任,我看电视的时候就很紧张。要急速地跟踪剧情,准确地预报在什么情形下出现故事,毫无先兆地塞给你。好像一个厨师,蒙了你的眼,不由分说灌给你一碗汤,倘是个成人,你觉得辣,可以呕吐,你觉得苦,可以咬紧牙关。可若是个孩子,待你觉出味不对时,他已经叽哩咕噜咽下肚。
你说怎么办?
而且那类镜头的出现,越来越神出鬼没。时时没有前奏没有酝酿地从天而降,让你防不胜防堵不胜堵。
思绪疲惫之余,想起大禹治水。与其同步跟踪,不如设法疏导。记得一本心理学书上说,若是电视上映出男女过于亲近的画面时,当妈妈的不要惊恐万状,那样会更引起孩子的关注,而应该从容镇定地说:这个叔叔和阿姨这样随便接触是不好的。
我谨记书上的教诲,依样实践了一次。除了本人声音可能不够冷静以外,我以为自己的表现基本符合规定。我注意观察孩子,他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。于是我心中窃喜,想这法子还行。
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,我叫“孩子,闭眼”的次数显著减少,说“这个叔叔和这个阿姨这样随便是不好的”频率显著增加。
终于有一天,我刚张嘴说“这个叔叔和……”,孩子就说:“你老说人家不好不好的,不好,为什么电视里还老演?不好,他们为什么还那么高兴?”
我瞠目结舌。
于是,一切回归老样。看电视时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,利用自己所有的艺术思维,分析判断将要出现的场面。包括熟悉时下流行的噱头方式,以防它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突然袭击。
经过这一番努力,我发出“孩子,请闭眼”警报的命中率越来越高了。
孩子在我的叫声中渐渐长大。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,妈妈,你这么一天到晚地喊闭眼闭眼的,累不累呀?
我严肃地回答说,累呀!
他说,那你就不要喊了好不好!其实你不在家的时候,我一个人看电视,不可能一会儿睁着眼睛一会儿闭着眼睛。
我说,我知道。
他说,那你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地不停地喊?
我说,就因为我是你的妈妈。电视里那样演,表达的是他们的看法。我要告诉你的,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。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,不是那样放肆和赤裸。
他似懂非懂,用商量的口气说,那你也可以换一种喊法啊,老说“闭眼”,口吻是不是显得太幼稚了?
我苦笑着点点头,说你说得对。可是你知不知道,我从你很小的时候就这样喊,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。况且,你说改成什么口气好?
他想了半天,也没想出来。
于是,我们家的夜晚,还是常常发出“孩子,请闭眼”的呼唤。
第7、不在弟弟面前流泪
那天,我一连告别了弟弟三次,每次,我都暗暗地告诫自己:决不能在弟弟面前流泪……每一次,我都是硬着头皮上的车,我竟没有勇气回头看他一眼。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’惭愧?内疚?自责?
弟弟比我小两岁,陌生人一见我们俩定会认为他是我哥哥。而且最起码比我大十岁。
记得很久前,家里太穷,爸爸没法供我们兄妹六人同时上学。只好让大姐和弟弟辍学。不久,大姐就出嫁了,而弟弟则帮爸爸干农活,那年,弟弟才十岁。
我们兄妹几个升的学校越高,用的钱就越多,17岁的弟弟只好外出打工……
终于,我们兄妹几个先后毕业了。可是,我们又开始为工作奔波,为小家庭操劳。父亲老了,弟弟的婚事一拖再拖……弟弟也不为自己娶媳妇攒钱,把每年打工挣来的钱一部分供养老人,一部分支援我们的急用:要调动、要买房、要结婚……我们几个尽管都有了工作,可农村的孩子,在城里打拼真的好难,每个月的工资都赶不上花销,唉!眼看弟弟快30岁了,已在村里的光棍队挂了号,老爸这才召开了一次紧急家庭会:无论谁多困难,也不能再挪用他的钱:在他30岁之前,必须成家,他已为你们操劳了快20年了……是啊,快20年了!
于是,我们兄妹几人决定,每人捐他5000元,帮弟弟成家。爸爸老了,我们都很忙,好不容易才给弟弟找了一个对象,我们全家都很高兴,大摆宴席,终于完成了老爸的心愿。可是,谁料到,弟媳不能生育。我们几个合计着,让弟弟和她离婚。可弟弟怎么说也不同意,他说:“她也是个苦命人。实在不行,领养一个小孩算了。”不久,他将老父母托付于大姐,带着弟媳,远到他乡去谋生。快两年了,我们再也没有他的音信。直到前不久,才知道他的所在地。我们几个都心急如焚,我决定去探望他。
那天,直到晚上,我才找到弟弟。他刚从工地上回来。弟弟更加苍老了,头顶上的头发快脱完了。穿着破旧的衣服,一双粗糙的手。弟弟见到我觉得很意外,两只眼直直地看着我,半天没有说出话,这就是弟弟?我的弟弟?是他,就是他,只是岁月给他留下了许多末老先衰的沧桑。
弟弟领着我去他“家”。那里离城很远,一路上坑坑洼洼的,泥泞很多,弟弟指着路边的一排平房说:“原来住在这里,可房费太高,只得往远处搬。”终于到了沟的尽头,全是上披路。院的周围有许多猪、羊、鸡、狗舍。邻居也是租房的,是个收破烂的。院子不大,杂乱的破烂,熏人的臭气房子里只有一张双人席,两席铺盖几个纸箱子,一个石英钟,昏暗的灯。小侄女是领养的,瘦得很,但很听话。弟媳说“电费很高,房东又要加损耗……”
临走时,我掏出100元钱,给小侄女,可他们怎么说也不要,“你们别买房,又装修……城里太费钱……”我硬把钱放下。弟弟推出三轮车,把我送到车站。他把我放在家的半盒烟塞给我说,“哥,这烟你拿走,我不抽这号贵烟,放着浪费了……”我望着弟弟,不知该怎么说,只觉得鼻子一酸,硬着头皮上了车……
汽车出了站没两分钟,弟弟打来电话,“哥,那钱我不要,我把钱放在烟盒里了……”“什么?快,快停车。”我跳下了车。好不容易才追上了弟弟,慌慌张张地掏出100元钱,塞给弟弟,回头就走。客车过来了,我又上了车,掏出烟盒一看,里面装着100元钱。我不由得一慌,在兜里乱掏……啊!天哪!我竟把别人给我的那张假币在慌乱中给了弟弟……(我走时,妻让我把那张假币拿上看能否花出去。)可现在,我竟给了弟弟。我急忙下了车,一直找到弟弟所在的工地,告诉弟弟:“那是张假币,哥再给你100元,不,200元……”弟弟淡淡地说’“哥,我已经把那假币撕了,人家哄了咱,咱可不能再哄别人,不然,心里会不安的……”
再次离开弟弟肘我鼻子一酸,泪如泉涌。我暗暗想,我们都是黄土高原的一撮土,我有幸被加工成砖,但已失去了南性,而弟弟仍如那黄土,没有失去那纯朴、厚实的本性。
第8、母爱如帆

我从小就很调皮,上学以后是出了名的“捣蛋鬼”。父亲为人老实,成天不说一句话,病痛也多,根本不管我。母亲不识字,每天有做不完的农活,还得照顾家里家外,也无暇管我。我每天信马由缰,四处乱跑,哪里有心思读书学习?在同村的七八个同学中,我的成绩是最差的。
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后,村子里的孩子们都拿出自己的成绩单和奖状,与大人一起分享。考得特别好的,家长会在村里四处炫耀。只有我一人躲得远远的,黯然神伤。每当有人问及我的成绩时,我总是脸红红的,或闪烁其词,或不予理睬。开始母亲还向我要成绩通知单看,可每次都是不及格,我就不给她看了,后来干脆拿到成绩通知单就在回家的路上撕毁。周围的邻居都含沙射影地说我母亲:“养条狗还会摇尾巴,供个孩子读书,连成绩通知单都看不到,太没意思了!”可母亲却说:“唉,反正我也不认识字,看和不看差不多,咱家孩子调皮,没办法,等他懂事就好了……”
初中一年级时,我有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区的运动会。没想到在短跑中获得了第一名,出人意料地得到平生第一张奖状。我拿着那张巴掌大的奖状,激动不已,一路狂奔回家。当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将奖状放到母亲手上时,她惊诧地看着我,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。当知道是我得的奖状时,母亲的眼里顿时放射出异样的光芒。接下来,母亲高兴得像个小孩,立刻放下手中的活,拿着我的奖状满村子跑,逢人便眉飞色舞地说:“看!快看,我的儿得奖状了,我家小明得奖状了!”我跟在母亲身后,又蹦又跳,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幸福。
有人拿过母亲手里的奖状。仔细一看,脸上却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,有的甚至在母亲刚转过身就说:“哼,我还以为是什么奖状,原来是跑步得的,有什么了不起?不就是撒野跑得快点嘛。要学习成绩好得的奖状才有用,你看他们娘儿俩高兴的样子,就像几辈子没得过奖状似的,笑死人啦!”我听了心里非常难受,感觉像一下子从天堂堕入地狱,可母亲却好像没听到似的,依然拿着奖状高兴地四处走。
当晚,母亲破天荒地杀了一只还在生蛋的母鸡,炖得香飘满村,叫人馋涎欲滴。那时我家特别贫困,母亲平常非常节俭,只有过年才会杀鸡。没想到她为了表示庆贺,竟然将生蛋的母鸡也杀了,这在我的印象中是从未有过的。吃饭时,为了表示对我的特别嘉奖,她还专门留了一只鸡腿,让我第二天再吃。
我嘴里吃着香喷喷的鸡肉,脑子里却一遍遍地浮现母亲拿着奖状满村跑时,一些人讥笑的面孔,耳朵里仿佛还能听到那些刺人的话语。我在心里暗暗发誓:一定要争气,好好学习,绝不能让人家小看,一定要让母亲在村里人面前脸上有光……
从此,我像换了个人似的,学习开始认真和努力起来。苍天不负有心人,在进入初三年级的时候,我因学习成绩优秀,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而且在一般人眼里是“货真价实”的奖状。升入高中后,我继续保持优异的成绩,奖状逐渐贴满了家里的半个墙壁,亲戚朋友见了,无不夸赞。每次母亲说起我,自豪和兴奋都洋溢在脸上。
考上大学那年,我忍不住问母亲:“那年我体育比赛得了一张奖状,你咋那么高兴呀?”母亲沉吟了一会儿道:“儿啊,你不知道,那些年咱们家一直走霉运。先是你外公外婆去世,紧接着你爷爷奶奶也过世了,然后你父亲又患上了肺结核,家里一贫如洗;又因为你的调皮,捣蛋,成绩不好,我每天都听到别人说你不好的话……家里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一件喜事了,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觉得生活没什么指望了,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。那张奖状突然降临,简直就是给我们家冲喜啊,让我高兴得上了天似的!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,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,只要努力,同样可以得到奖状,咱们家的好日子没准儿还在后头呢。我一下子感到生活有了盼头。”
母亲的这番话让我非常震撼,不禁问:“妈,难道你没听到那些人说,我的奖状不是学习成绩好得的,而是撒野得的,还嘲讽我们的风言风语吗?”母亲点点头说:“当然知道,后来还有人专门找我说呢。可那时我管不了那么多了,心想有奖状总比没有好呀!随他们去说吧,咱们高兴咱们的。万事开头难,有了第一件喜事就会有第二件、第三件……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。这不,后来不是一一应验了吗?”我点点头,泪水早已盈满眼眶。脑海里又浮现出母亲拿着我的奖状,像鼓满风的帆,满村子里奔跑的情景……
第9、鞋柜

家里最早的鞋柜,其实不算柜。那时刚铺上地板砖,每日里望着洁白的地板砖被来客踩得脏兮兮的模样,母亲就琢磨着为家里准备几双拖鞋了。鞋一多,自然要找放的地方,父亲利用业余时间,自制了一副木架,摆在门边放置拖鞋。
鞋架出现没多久,问题便暴露出来:由于父亲和哥哥有严重的脚气,有了鞋架之后,地板的卫生得以保持,客厅的空气却遭到重度污染。鞋架一度被请到门外,岂料又遭遇了几位“破烂王”顺手牵羊。
好在那种尴尬的日子持续没多久,家里买了一套新房,有了专门设计的鞋柜。可问题依然存在:一家五口人,一年四季换的鞋子,随便一脱都往里塞,鞋柜很快变得鞋满为患。到后来,包括客厅的门角,都堆满了乱七八糟的各式鞋子。弄得每个星期天,母亲一边大搞卫生,一边大发牢骚:“看这鞋柜,培养了一批懒虫,有还不如没有呢。”
母亲的牢骚发了好几年,我们都上了大学,接下来是成家立业,有自己的鞋柜了。那日长假回家团聚,发现父母家的鞋柜里,我们当年的几双鞋子仍在。就问母亲:“那些鞋子,我们早不穿了,怎么不将它们扔掉呢?”父亲在一边接过话头:“扔什么呀,***隔三岔五就会去洗一次,说你们难得回家,有这些鞋子在,就好像你们还在身边一样。”那一刻,我们说不出话,鼻子有些发酸。
虽然我们现在的三口之家,鞋柜远比父母在身边时那个五口之家的大,但依然容不下太太和女儿那些五花八门的时尚鞋子。望着它们横七竖八的寂寞样,我眼里时常晃过母亲操劳的身影。那一天,我忽然想起,随着将来女儿上大学、成家,这鞋柜肯定也会和父母家的一样,一下子变“大”许多。其实不是鞋柜大了,而是换鞋的人少了,存放的鞋也少了。
相信每一个鞋柜空荡的日子里,主人们的心也会随鞋柜一样空落。天地间,聚散两依依,身边的亲人,终会一个一个地离开。而鞋柜,却是一份永恒的见证。珍惜亲情,珍惜现在,便是珍惜鞋柜里那一个个鞋满为患的日子。
上一篇《益智故事五篇原文》故事精选
1、杜鹃和蝉益智故事2、香香做风筝益智故事3、寇准设计废太子益智故事4、世界智谋故事 爱意的家庭惨变益智故事5、跳蚤与玻璃杯益智故事 点击显示更多(5) 点击隐藏列表第1 ..
下一篇《搞笑故事原文八个》故事精选
1、笑话故事:补婚假搞笑故事2、谁见谁笑的爆笑逗B故事搞笑故事3、课文题目大串联搞笑故事4、笑话故事:一家三个懒汉搞笑故事5、笑话故事:有人常给老婆打电话搞笑故事6、 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