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懿杀了曹爽,过了两年,他也死了。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。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。大臣中谁反对他们,司马师就把他除掉。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马师。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。但没有等曹芳动手,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,把曹芳废了,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。
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,司马师废去曹芳后,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(毌丘,姓,毌音guàn)俭起兵声讨司马师。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,打败了文钦和毌丘俭。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,司马师也得病死了。
接着,司马昭做了大将军。司马氏父子三人,一个比一个厉害,一个比一个专横。
魏帝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了。有一天,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,气愤地说:“司马昭的野心,过路人都知道了(文言是‘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’),我不能坐着等着他来收拾我。今天,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。”
大臣们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,简直是鸡蛋碰石头,就劝他忍耐,不要闹出大祸来。
可是曹髦从怀里掏出一道预先写好的诏书,扔在地上,说:“我已经下了决心,就是拼个死也不怕,再说还不一定死呢。”说着,他进内宫去禀报太后。
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,倒有两个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。
二十岁的曹髦,根本不懂得怎样治司马昭。他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,吵吵嚷嚷地从宫里杀了出来。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,站在车上指挥。
司马昭的心腹贾充,带了一队兵士赶来,挡住了禁卫军的去路。双方打了起来。曹髦上前大喝一声,挥动剑杀过去。贾充的手下兵士一见皇帝自己动手,毕竟有点胆怯,有的准备逃了。
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,跟贾充说:“您看怎么办?”
贾充厉声说:“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!还用问吗?”
贾充这一说,成济才胆大了,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。曹髦来不及招架,被成济刺穿了胸膛,跌下车来死了。
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。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真的杀了皇帝,也有点着慌,连忙赶到朝堂上,召集大臣们商量。司马昭假惺惺装出悲伤的样子,跟一位老臣陈泰说:“您说,叫我怎么办呢?”
陈泰说:“只有斩了贾充的头,才多少可以向天下交帐。”
司马昭很为难地说:“还有没有其他办法,您再想想。”陈泰说:“依我说,只有比这更重的办法,没有再轻的了。”
司马昭一听不是滋味,就不吱声了。
后来,司马昭用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诏书,给曹髦加上许多罪状,把他废作平民,把曹髦被杀的事轻轻掩盖过去。
但是,大伙儿还是议论纷纷,怪司马昭不办凶手的罪,司马昭没法拖下去,就把杀害皇帝的罪责一古脑儿推给成济,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,满门抄斩。
司马昭除掉了曹髦,另外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十五岁的曹奂接替皇位,这就是魏元帝。
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,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。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、班超,一个女儿叫班昭,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。
班彪死了以后,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,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,就是《汉书》(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)。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。哥儿俩都很有学问,可是性情不一样,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,专心致志写他的《汉书》。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。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,掠夺居民和牲口,就扔了笔,气愤地说:“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,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。”
就这样,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(文言叫做“投笔从戎”)。
公元73年,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,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,立了战功。
窦固为了抵抗匈奴,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,派人联络西域各国,共同对付匈奴。他赏识班超的才干,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。
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(在今新疆境内鄯音shàn)。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,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,勒索财物,鄯善王很不满意。但是这几十年来,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,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,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,他就挺殷勤地招待着他们。
过了几天,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。他起了疑心,跟随从的人员说:“你们看得出来吗?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,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。”
话虽这样说,毕竟只是一种猜想。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。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:“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?住在什么地方?”
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,本来是瞒着班超的。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,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,只好老实回答说:
“来了三天了,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三十里地。”
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,立刻召集三十六个随从人员,对他们说:“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,无非是想立功报国。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,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。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,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。你们看怎么办?”
大家都说:“现在情况危急,死活全凭你啦!”
班超说:“大丈夫不进老虎洞,怎能掏得到小老虎(文言是‘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’)?现在只有一个办法,趁着黑夜,到匈奴的帐篷周围,一面放火,一面进攻。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,一定着慌。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,事情就好办了。”
大家说:“好,就这样拼一拼吧!”
到了半夜里,班超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。那天晚上,正赶着刮大风。班超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,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,自己跟其余六个人顺风放火。火一烧起来,十个人同时擂鼓、呐喊,其余二十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。
匈奴人从梦里惊醒,到处乱窜。班超打头冲进帐篷,其余的壮士跟着班超杀进去,杀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,把所有帐篷都烧了。
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,天刚发白。班超请鄯善王过来。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,就对班超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。
班超回到汉朝,汉明帝提拔班超做军司马,又派他到于阗去。明帝叫他多带点人马,班超说:“于阗国家大,路程又远,就是多带几百人去,也不顶事。如果遇到什么意外,人多反而添麻烦。”
结果,班超还是带了原来的三十六个人到于阗去。
于阗王见班超带的人少,接见的时候,并不怎么热情。班超劝他脱离匈奴,跟汉朝交好。他决定不下,找巫师向神请示。
那个巫师本来反对于阗王跟汉朝友好,他装神弄鬼,对于阗王说:“你为什么要结交汉朝?汉朝使者那匹浅黑色的马还不错,可以拿来给我。”
于阗王派国相向班超去讨马。班超说:“可以,叫巫师自己来拿吧。”
那巫师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儿取马。班超也不跟他多说,立刻拔出刀把他斩了。接着,他提了巫师的头去见于阗王,责备说:“你要是再勾结匈奴,这巫师就是你的榜样。”
于阗王早就听说班超的威名,看到这个场面,也吓得软了,说:“愿意跟汉朝和好。”
鄯善、于阗是西域的主要国家,他们结交了汉朝,别的西域国像龟兹(音Qiǖcí,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)、疏勒(在今新疆喀什噶尔一带)等也都跟着跟汉朝和好了。
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,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五年。到了这时候,才恢复张骞通西域时期的那个局面,双方又经常有使者和商人交往。
过了两年,汉明帝死去,他的儿子刘炟(音dá)即位,这就是汉章帝。
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,进行无情镇压;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。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。只要发现谁有才能,就不计较门第出身、资格深浅,破格提拔,大胆任用。所以,在她的手下,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。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。
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,办事公平,执法严明,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。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,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。
一天,武则天召见他,告诉他说:“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,名声很好,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。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?”
狄仁杰说:“别人说我不好,如果确是我的过错,我应该改正;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,这是我的幸运。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,我并不想知道。”
武则天听了,觉得狄仁杰器量大,更加赏识他。
来俊臣得势的时候,诬告狄仁杰谋反,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。来俊臣逼他招供,还诱骗他说:“只要你招认了,就可以免你死罪。”
狄仁杰坦然说:“如今太后建立周朝,什么事都重新开始。
像我这种唐朝旧臣,理当被杀。我招认就是了。”
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:“你如果供出别人来,还可以从宽。”
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,说:“上有天,下有地,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,我可干不出来!”说着,气得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,撞得满面流血。那个官员害怕起来,连忙把他劝住了。
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,胡乱定了狄仁杰的案,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密了。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,偷偷地扯碎被子,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,又把它缝在棉衣里。
那时候,正是开春季节。狄仁杰对狱官说:“天气暖了,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,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。”
狱官也不怀疑,就让前来探监的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。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,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,就托人送给武则天。
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,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。武则天召见狄仁杰,说:“你既然申诉冤枉,为什么要招供呢?”
狄仁杰说:“要是我不招,早就被他们拷打死了。”
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,但还是把他宰相职务撤了,降职到外地做县令。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,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。
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,有个将军娄师德,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;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,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,不大瞧得起他。
有一次,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:“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?”
狄仁杰说:“娄师德做个将军,小心谨慎守卫边境,还不错。至于有什么才能,我就不知道了。”
武则天说:“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?”
狄仁杰说:“我跟他一起工作过,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。”
武则天微笑说:“我能发现你,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。”
狄仁杰听了,十分感动,觉得娄师德的为人厚道,自己不如他。后来,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,随时向武则天推荐。
一天,武则天问狄仁杰说:“我想物色一个人才,你看谁行?”
狄仁杰说:“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?”
武则天说:“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的。”
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之,年纪虽然老了一些,但办事干练,是个宰相的人选,就向武则天推荐了。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,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(治所在洛阳)司马。
过了几天,狄仁杰上朝,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。狄仁杰说:“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,陛下还没用呢!”
武则天说:“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?”
狄仁杰说:“我向陛下推荐的,是一个宰相的人选,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。”
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,后来,又任命他为宰相。
像张柬之那样,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,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。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,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。有人对狄仁杰说:“天下桃李,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。”
狄仁杰谦逊地说:“这算得上什么,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,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啊!”
狄仁杰一直活到九十三岁。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,把他称作“国老”。他多次要求告老,武则天总是不准。他死去后,武则天常常叹息说:“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!”
李自成离开商洛,到河南的时候,河南正发生一场大旱灾,成千上万饥民到处流亡。李自成一到河南,饥民听到李闯王出山的消息,纷纷前来投奔。
有一天,一群饥民拥着一个读书人模样的青年来找闯王。李自成询问来历,知道那青年名叫李岩(又名李信),刚被大家从河南杞县牢里救出来。
李岩本来是杞县地方一户富户人家的儿子。前几年,当地灾荒闹得凶,好多农民断了粮。李岩拿出家里的一些粮食,接济断粮的穷人。对于一个富户子弟来说,这样做是少见的。
所以,穷人们觉得李岩为人不错,称呼他“李公子”。
杞县连年灾荒,穷人已经苦得过不了日子。但是,县官照样派差役向穷人逼税逼债。李岩怕逼出事来,去见姓宋的县官,劝他暂时停止征税,还希望他拨出一部分官粮借给饥民。
县官对李岩说:“上司向地方派军饷,催得紧。我不问他们要税要租,拿什么交帐。再说,官仓里的粮食早就空了,拿什么借给饥民。要借,只有请你们几家富户人家出粮了。”
李岩见县官不答应,回到家,打开自家的粮仓,把二百多石粮食拿出来让饥民分了。
闹饥荒的百姓见李公子肯捐粮,很高兴。但是受灾的百姓多,光李家捐粮也不顶事。有人想个主意,聚集几十个人到别的富户人家去请愿,要他们学李家的样儿。
那些富户人家不但不同意,反而向上门的饥民瞪白眼,说家里根本没粮。饥民一气之下,闹了起来,冲进一个富户的粮仓,把他家的粮食分了。
富户们发了慌,纷纷向县官哭诉。县官说:“这不是反了吗?”立刻派了几名差役拿着他的令牌前去制止,还扬言说,如果再聚众要挟,一定要重办。饥民们正在气头上,哪怕你县官硬压。他们揪住差役,把令牌扔在地上,砸得粉碎,还拥到县衙门前,嚷嚷说:“我们没有粮,早晚得饿死,不如跟你们拼了吧。”
县官一听饥民要暴动,吓得躲在县衙里不敢出来。他一想,还是李岩跟饥民有点来往,就赶快派人把李岩找来,请他想个办法。
李岩说:“你要不出乱子,只有赶快停止逼债,劝富户人家捐粮。”
县官没办法,只好勉强答应。聚集在县衙外的饥民听说李岩已经说服县官捐粮,才平息了气愤。有人说:“大伙先回去吧。要是过几天再不见他们拿出粮来,再找他们算账!”
哪料饥民一散,县令就翻悔了。他想,不向饥民逼税,虽然解了眼前的急,可上司催起来怎么办,自己的乌纱帽还保得住?他左思右想,就恨起李岩来,认为现在饥民闹得这样凶,全是那姓李的惹出来的。他立刻叫个办案的师爷写了一份公文给上司,诬告李岩收买民心,想要造反。
这消息泄漏了出来,人们都替李岩担心。附近林子里,有一支农民起义队伍,带头的青年女子,是江湖上卖艺的,人们叫她红娘子。红娘子平时听到李岩捐粮救灾的事,十分钦佩,现在听说李岩有遭害的危险,就到李岩家里,把李岩带到林子里躲避。
李岩开始并没弄清红娘子的本意,后来一听红娘子要把他留下,参加起义队伍,就不愿意。没多久,从红娘子那里偷偷地跑了回来。
李岩一回家,那如狼似虎的差役早就带着脚镣手铐等着他,一见李岩,就七手八脚把他铐了起来,带回县衙审问。
杞县的百姓听到李岩被捕,说:“李公子坐牢,咱们难道能眼睁睁看他受苦不去救他?”
红娘子听到消息,也带着队伍来了。一大群饥民跟着她,拿刀的拿刀,使棒的使棒,一起攻打县衙门。
县官和差役一看起义队伍人多势大,料想抵挡不住,都溜走了。红娘子和饥民一起,打开牢监,把李岩救了出来。
到了这步田地,李岩觉得回家也没有出路,才听从红娘子的劝告,跟起义的饥民一起投奔李闯王。
李自成弄清了李岩的情况,知道李岩虽然是富户人家出身的读书人,也是个受迫害的;再说,起义军正需要找个谋士,就把李岩留在营里。李岩也早就知道李自成是个很有抱负的英雄,也就一心一意帮李自成推翻明王朝。
起义军队伍壮大以后,李自成着手整顿部队,严肃纪律,还接受李岩的建议,提出“均田免赋”(“赋”就是税收)的口号。李岩派出一批起义兵士打扮成商人模样,混进官军占领的城里,逢人就宣传:“李闯王带的队伍是挺讲纪律的,不杀人也不抢东西。”人们对官军的杀人抢劫,早就恨透了。现在听说李闯王的队伍纪律严明,自然向着李闯王了。当地的农民还传唱着一些歌谣,也是李岩编的:
吃他娘,穿他娘,开了大门迎闯王。闯王来时不纳粮。
朝求升,暮求合(一升的十分之一),近来贫汉难求活。
早早开门拜闯王,管教大家都欢悦。
李自成的起义军受到人民的支持,在杀死福王朱常洵之后,又在河南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。公元1643年,李自成攻破潼关,打死明朝督师、兵部尚书孙传庭,没多久就占领了西安。
公元前283年,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,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“和氏璧”,希望赵王答应。
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,要不要答应。要想答应,怕上秦国的当,丢了和氏璧,拿不到城;要不答应,又怕得罪秦国。议论了半天,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。
当时有人推荐蔺(音lìn)相如,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。
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,要他出个主意。
蔺相如说:“秦国强,赵国弱,不答应不行。”
赵惠文王说:“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,秦国取了璧,不给城,怎么办呢?”
蔺相如说:“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,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。要是赵国不答应,错在赵国。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,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,那么错在秦国。宁可答应,叫秦国担这个错儿。”
赵惠文王说:“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。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,怎么办呢?”
蔺相如说:“秦国交了城,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国;要不然,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。”(原文是“完璧归赵”。)
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。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。葡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。
秦昭襄王接过璧,看了看,挺高兴。他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,让大伙儿传着看。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。
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,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。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。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,怎么才能拿回来呢?
他急中生智,上前对秦昭襄王说:“这块璧虽说挺名贵,可是也有点小毛病,不容易瞧出来,让我来指给大王看。”
秦昭襄王信以为真,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。
蔺相如一拿到璧,往后退了几步,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,瞪着眼睛,怒气冲冲地说:“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,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。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。可是,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。如今璧在我手里。大王要是逼我的话,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!”
说着,他真的拿着和氏璧,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。
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,连忙向他赔不是,说:“先生别误会,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?”
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,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。
蔺相如想,可别再上他的当,就说:“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,斋戒了五天,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。大王如果诚意换璧,也应当斋戒五天,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,我才敢把璧奉上。”
秦昭襄王想,反正你也跑不了,就说:“好,就这么办吧。”
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。
蔺相如回到宾馆,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,把璧贴身藏着,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。
过了五天,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,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,叫蔺相如上朝。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,向秦昭襄王行了礼。
秦昭襄王说:“我已经斋戒五天,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。”
蔺相如说:“秦国自秦穆公以来,前后二十几位君主,没有一个讲信义的。我怕受欺骗,丢了壁,对不起赵王,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。请大王治我的罪吧。”
秦昭襄王听到这里,大发雷霆。说:“是你欺骗了我,还是我欺骗你?”
蔺相如镇静地说:“请大王别发怒,让我把话说完。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,赵是弱国。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,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。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,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,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。
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,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。”
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,不好翻脸,只得说:“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,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。”
结果,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。
蔺相如回到赵国,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,就提拔他为上大夫。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壁,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。蔺相如完璧归赵后,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。
瓦岗军首领翟让,本来是东郡的一个小吏,因为得罪了上司,被打进牢监,还被判了死罪。有个狱吏同情他,跟他说:“我看你是条好汉,怎么能在牢里等死呢。”一天夜里,狱吏偷偷地砸了镣铐,打开牢门,把翟让放了。
翟让逃出了牢监,逃到东郡附近的瓦岗寨,招集了一些贫苦农民,组织了一支起义队伍。当地一些青年人,听到这个消息,都来投奔他。其中有一个青年叫徐世勣(音jī),年纪才十七岁,不但武艺高强,而且很有计谋。
徐世勣劝翟让说:“这里附近都是贫苦的老乡,我们不应该去打扰他们;我看荥阳一带,来往的豪门富商很多,不如到那里去筹办点钱粮。”
翟让听从徐世勣的意见,带领农民军到荥阳一带,专门打击官府富商,夺取大批资财。附近农民来投奔翟让的越来越多,很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。
李密投奔翟让以后,帮助翟让整顿人马。那时候,附近各地还有一些小股的农民队伍。李密到各处去联络,说服他们联合起来,听从翟让指挥。翟让十分高兴,跟李密渐渐亲近起来。
翟让虽然有了很多人马,但是他并没想到自己能推翻隋炀帝。李密对翟让说:“从前刘邦、项羽,本来也是普通老百姓,后来终于推翻秦朝。现在皇上昏庸暴虐,百姓怨声载道,官军大部分又远在辽东。您手下兵强马壮,要拿下东都和长安,打倒暴君,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!”
翟让听了很高兴,说:“您的意见太好了,我倒没想到这一点呢。”
接着,两人商量了一番,决定先攻打荥阳。荥阳太守向隋炀帝告急。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带大军镇压。
张须陀是镇压农民军的老手。翟让曾经在他手里打过败仗,这次听说又是张须陀来了,有点害怕。李密说:“张须陀有勇无谋,再加上他自以为强大,骄傲轻敌。我们利用他的弱点,保管能打败他。”
李密请翟让摆开阵势,正面迎击敌人;他自己带了一千人马在荥阳大海寺北面的密林里设下埋伏。
张须陀欺翟让不是他的对手,莽莽撞撞地指挥人马掩杀过来。翟让抵挡了一阵,假装败退。张须陀紧紧追赶,追了十多里,路越来越窄,树林越来越密,正是李密布置的埋伏圈。李密一声令下,埋伏的瓦岗军将士一齐杀出,把张须陀的人马团团围住。张须陀虽然勇猛,但是被伏兵层层包围,左冲右突,没法脱围,终于全军覆没。张须陀也被起义军打死了。
经过这一场战斗,李密在瓦岗军里提高了威信。李密不但号令严明,而且生活朴素,凡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钱财,他都分给起义将士。日子一久,将士们就渐渐向着他了。第二年(公元617年)春天,李密劝说翟让,趁隋炀帝在江都巡游,东都空虚的机会,进攻东都。瓦岗军派人到东都刺探军情,被隋朝官员发觉,加强了东都的防御。李密就改变计划,提议先打东都附近的兴洛仓(在今河南巩县)。
兴洛仓也叫做洛口仓,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个粮仓。仓城周围二十多里,城里挖了三千个大窖,每个窖里贮藏着八千石粮食。这都是隋王朝多年来从各地农民身上搜刮来的血汗。
翟让、李密两人带七千名精兵攻打兴洛仓。这些兵士原是流离失所的农民,一听得攻打官府的粮仓,个个摩拳擦掌,勇气百倍。他们向兴洛仓发起猛攻。驻守在兴洛仓的隋军还想顽抗,但是怎么也抵挡不住像插翅猛虎一般的瓦岗军。兴洛仓被攻破了。
瓦岗军攻破兴洛仓以后,立刻发布命令,开仓分粮。兵士们打开一口口粮窖,让老百姓尽情地拿。受饥挨饿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拥向粮仓,从头发花白的老人,到背着孩子的妇女,一个个眼里带着激动的泪花,前来领粮。大伙对瓦岗军的感激心情,就不用提了。
接着,瓦岗军又打败了东都派来的隋军救兵。到这时候,瓦岗军的指挥权渐渐集中在李密手里。翟让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如李密,就把首领的地位让给李密。大家推李密为魏公,兼任行军元帅。
瓦岗军在洛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,乘胜攻下许多郡县,隋朝官吏兵士纷纷投降。瓦岗军一面继续围攻东都,一面发出讨伐隋炀帝的檄文,声讨炀帝的罪恶,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王朝的统治。这一来,把整个中原都震动了。
正当瓦岗军胜利发展的时候,内部发生了严重分裂。翟让把首领位子让给李密后,翟让手下有些将领很不愿意。有人劝翟让把权夺回来,翟让却总是笑呵呵的不当一回事。但是这些话传到李密耳朵里,李密就很不高兴。李密的部下撺掇他除掉翟让。李密为了保自己的地位,竟起了狠心。
有一天,李密请翟让喝酒。在宴会中间,把翟让的兵士都支开了,李密假意拿出一把好弓给翟让,请他试射。翟让转过身子,刚拉开弓。李密布置好的刀斧手就动起手来,把翟让砍倒了。
打那时候起,瓦岗军开始走了下坡路。但是,北方由李渊带领的一支反隋军却正在强大起来。
董卓之乱以后,东汉王朝名存实亡,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。各地官僚、豪强趁机会争夺地盘,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。势力比较大的有冀州的袁绍、南阳的袁术、荆州(约当今湖北、湖南两省和河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的一部)的刘表、徐州(约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)的陶谦、吕布等,他们相互混战,打得昏天黑地。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混战中遭到屠杀,许多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烟的荒凉景象。
1、盗墓性丑闻——唐玄宗宠妃尸遭遇盗墓者“性变态”历代皇帝后宫2、古代后妃后宫争宠秘诀历代皇帝后宫3、太子杨勇——他败给了人品历代皇帝后宫4、十六国宫廷政变慕容 ..
1、日常生活系列的笑话故事搞笑故事2、笑话故事:补婚假搞笑故事3、谁见谁笑的爆笑逗B故事搞笑故事4、笑话故事:没有结果的会议搞笑故事5、笑话故事:钱老板的桃花运搞笑 ..